谛一文库 | Diyi Library
互为跳板,请自备过墙梯
(《销售与市场·渠道版》2014年12月刊   作者:李永新)

PB的分肥策略与多渠道策略

零售企业做自有品牌,这个话题在日化行业早已不新鲜了,现在重新成为跨行业的热词,不免有“小楼昨夜又东风”之感。

从日化行业多年的PB历程来看,零售连锁做自有品牌基本上有两种模式:

一是屈臣氏模式:先做店,后做产品。其自有产品基本为贴牌生产,主要采取借势跟随策略,多为店内热销品种的跟风品种、仿制品种,产品销售渠道单一,基本不出自家门。

二是娇兰佳人模式:先有产品,后开店。产品品牌本身多渠道并行(产品品牌名也与店铺品牌名不同),因为本身四海为家而不是固守一隅,因此,其产品策略不可能只是模仿店内旺销品,即使采用模仿策略,其视野也更为广阔,不会仅仅局限于店内旺销品。

前一种模式当中,屈臣氏无疑是佼佼者,而绝大多数这种零售企业还停留在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的粗暴抢单水平,自有品牌走不出家门,耗子扛枪窝里横,其必然的思路就是模仿,搭便车,产品不请代言人,不做广告,一味分肥,抢食,你栽树我乘凉。

后一种模式有所不同,其产品策略更接近单纯的品牌厂家,不仅有工厂,线上还要请代言人做产品广告大量投放,线下则同样要靠活动来拉动多渠道销售。进自家门店销售,被视为产品品牌的渠道补充而已,对门店来说,即所谓的一线品牌带路,二线品牌赚钱;对供应商来说,人家压根就不是冲着你来的,自然犯不上着急上火。(不过,娇兰佳人近年也专门开发了与连锁同名的娇兰佳人产品,这个嘛……咳咳,就不予置评了。)

供应商真正在意的,无疑是前者——分肥模式。

而分肥模式下,自有品牌有其先天不足:

这种出于销量诱惑的产品开发,模仿是其必然选择,看见什么火就去做什么,自然难以保证团队和经验上能够有真正的优势,而且需要的也只是蓝翔的挖掘机技术,就地挖宝掘金,而不是犀利的种植技术,自己栽种自己灌溉最后收成。所以更多的是只能模仿一些同质化程度高、供应商资源多、资源要求相对低的产品、品类(也正因为如此,自有品牌在化妆品、母婴用品等产品同质化程度高、生产商资源多的行业才更为大行其道),即便如此,专业度不足,全面撒网,仍然难免陷入产品满意度低的尴尬,高开低走,得不偿失。哪怕是宣称高度重视质量,不抄近路的屈臣氏,其产品质量也一再出现问题,备受质疑。并被网友总结出“十大山寨产品”,精明一些的消费者,甚至几乎不买其自有产品。

此外,这种既养孩子又吸血的行为,必然加剧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两者之间的互不信任与互相不忠,供应商的出逃或出轨行为会成为普遍现象。

对于屈臣氏这样的大鳄级企业来说,其平台价值巨大,供应商自然轻易不言退,但却使得供应商和零售企业之间呈现一种更为复杂的动态博弈局面:小品牌、新品牌借你的地盘养大自己,一旦长大,必然出轨;大品牌不介意多一个渠道卖货,但是,重要性和重视度无疑受到影响。

 

PB:强者的风景,弱者的陷阱

渠道是工业的咽喉。

零售连锁一手建立和掌握了终端资源,算是握住了海量商品的咽喉,平台一旦做火,难免不甘于老老实实赚取平台费和中间差价,做自有品牌搞借势营销,成了当然之选。

但是,分肥策略下,利润的天然诱惑和资源的天然局限之间,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体。

以模仿为宗旨的产品开发,基本上不可能建厂,几乎必然选择贴牌的方式来操作。因为建厂虽然会使质量更可控,产品更专业,但同时也意味着产品线的局限,你总不能每上一个品类就添加新的产品线和工人吧,所以,如果只在自家卖,走模仿策略,谁火就搭谁的便车,建厂显然不可取。

贴牌生产,就牵涉到开发团队的品质管控能力,以及企业对于OEM厂家的话语权问题。屈臣氏这样的重量级客户,OEM厂家自然不会等闲视之。而如果平台影响力和下单量有限,话语权不足,现加上开发团队经验不足的因素,借别人的腹生下来的孩子是否健康甚至健全,就不好说了。

最近,锤子手机遭遇巨大的产能不足危机和质量问题吐槽,背后就与其产业链话语权脱不了干系。

试想,纯品牌商的产品线开发还需聚焦,聚焦,再聚焦,而不能随意延伸。一个本来不以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专业的零售平台,何以能保证自己就能一步登天地掌握原本属于品牌商的能力?就算体量庞大如屈臣氏,做自有品牌多年,尚且口碑不佳,诟病不少,其PB创利同时,伤店多大不得而知。实力有限的中小零售企业,如果轻言PB,过激孵化自有品牌,一旦由质量问题引发品牌信任危机,平台销量受挫,供应商将弃之如敝屣。

不妨说,自有品牌对于大平台来说是双刃剑的话,对于中小连锁,就是玩不起的游戏,甚至无异于自坏长城:一方面做自有品牌降低了供应商对平台的信任度,另一方面分散了有限资源,并大大增加了出现品牌危机的概率,原想做个双响炮,最后可能消费者和供应商双双不买帐。先伤供应商,再伤顾客,最终难免伤店伤已,再有怎样的战术上的精明,也难以弥补战略上的失策。

毕竟,生孩子和养孩子,完全是两码事。以为自己会养孩子,就一定会生孩子的,搞不好就会难产、难熬。

 

PB压境,除了蛋疼更要淡定

自有品牌来势汹汹,对于新品牌供应商来说,威胁在未来;对于大品牌供应商来说,损失在当下。毫不在意是不可能的,但也不必过于纠结。

还是那句话:渠道是工业的咽喉。零售企业握有终端市场资源,按照“微笑曲线”理论,向高价值、高获利的研发区块和品牌区块发展,是符合现代商业逻辑的必然之举,不能等同于“只摘果子不种树”的剪径行为。商场博弈,无非你来我往,兵来将挡,你有张良计,我有过墙梯。

零售企业做自有品牌,不外乎三个目的:一是增强门店的获利能力,以自有品牌可观的毛利率拉高整店毛利率;二是增加与供应商谈判的话语权,份额降低了,品类不独有了,你也就没有那么牛气了;三是提高品类管理的主动性和可控性,供应商退出,旺销品类自家仍然有售,此外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一些店内缺少的小品类,补充品类。三个目的都是通过一个关键点来实现:抢份额,或曰分一杯羹。

对此,旺销品牌只需权当春眠不觉晓,处处蚊子咬。在市场的春天里,被蚊子咬上几口,这是少不了的小麻烦。总不能只享受春暖花开,不接受地主偷菜。拉黑对手容易,再建一条成熟渠道则不是那么简单和迅速的事。

至于新品牌、小品牌,进了大连锁,就像进了养殖场,相当于被圈养的一只肉鸡。别人把你喂大了,吃你两个鸡蛋,你哪来的脾气?保不齐把你宰杀了,你也只能认倒霉。能做的,无非是未雨绸缪,先拿卖场当练兵场,借其做跳板,一方面有了一个现实的销售渠道,另一方面可借助其影响力广发英雄贴,广泛招商,进行多渠道扩张,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不在一棵树上吊死,等到有本事像美即一样做大了,何愁不会天下归心,万邦来朝。

所以,PB压境,别怕“主的可是你,打得我好神不守舍”。你有你的规则,我有我的选择。走好自己的路,掌握好自己的节奏,你就永远是销量排行榜上的主打歌。